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天然绿色保健品——刺梨

   发布日期:2012-03-31    


    刺梨是苹果、梨、桔、橙等一代水果,山楂、草莓等二代水果之后的第三代水果,它是一种具有药用、保健、食用、观赏同为一体的绿色特新水果。

    刺梨属蔷薇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我国特产,产于贵州、四川、广西、湖北、西藏等地,近些年已北移河南栽植成功。刺梨树高1.5-2.5米,树冠1-1.5米,树体呈褐色,在豫北3月中旬萌芽,茎叶繁茂,叶边缘羽裂,背面密生针刺,丛生与分枝性强,周身长刺,刺对生于叶之茎部。4-8月份枝交替开花,花与月季类似,花径6-7厘米,根据品种不同花色有粉红、紫红、黄、白等,7月挂果,8月下旬开始成熟。成熟果实为金黄色,呈扁平球型,密生淡黄色小刺,直径2-4厘米,可鲜食,有浓郁香味,果肉质脆,稍有酸涩味,可加工果汁,制作食品,晒干可泡水当茶饮用。

    刺梨营养丰富,维生素C、维生P超氧化物歧化酶雄冠世界所有水果,有三王水果之称。特别是维生素C100克鲜果维生素C含量3500毫克,相当于苹果的500倍,柑橘的100倍,葡萄的600倍,梨的200倍,猕猴桃的10倍。100克刺梨鲜果含超氧化物歧化酶2100个活力单位,维生素P2900毫克,刺梨还含有铁、硒、锌、胡萝卜素等。它蛋白质含量为15.6%,含有14种氨基酸,其中5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的。

    有医学资料介绍:维生素C不仅能防治坏血病,促进伤口愈合,治疗和辅助治疗高血脂症、肝胆疾病、白内障过敏性疾病,还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每人每天摄入300-400毫克维生素C,可延长寿命、保护皮肤,对胃也有治疗保护作用。另有资料介绍,维生素C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铵的合成,阻制率95.7%。有一篇“如何选用抗衰老药物”文章介绍: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过氧化脂质都能损伤机体细胞而导致衰老,LPO分解产物丙二醛与蛋白质、核酸分子中的氨基相作用。最后生成脂褐素,脂褐素沉积在皮肤上即谓老年斑,如果沉积在神经及其他器官,可使神经及其他器官机能衰退。因此,凡是能消除体内自由基的药物,都可以起到抗衰老作用。这类药物有SOD、维生素C、E、胡萝卜素、硒等。SOD不但有抗衰老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心肌损伤有预防作用,可明显减少死亡率,而且还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刺梨富含SOD、维生素C、E、硒等,所以说刺梨防癌、抗癌、保健、祛病强身、抗衰老、延年益寿是有理论根据的。

     刺梨在《本草纲目拾遗》、《分类草药性》、《贵州民间方药集》、《四川中草药志》等历史药书中均记载有刺梨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并经临床观察表明,刺梨有健脾开胃、滋阴补津、解暑止渴、强身健体、防癌抗癌、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延年抗衰老,美容润肤等功效。适用于食积饱胀,消化不良,暑热烦渴,老年人口渴病,维生素C缺乏症、厌食症,小儿发育不良、体弱易感冒、黄褐斑、慢性支气管炎、癌症、高血压、高血脂病、冠心病等。

     新乡市755厂退休职工芩瑞龙,1982年经新乡安阳、郑州、上海四家医院检查,确诊为喷门癌并有心脏病、高血压,癌症未做手术,坚持喝刺梨茶,半年后,肿瘤消失了。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喝刺梨茶,心脏病、高血压病早痊愈,今年73岁,他红光满面,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去年他又到延津县林场承包了200亩土地。

     因刺梨的保健性能好,我国很重视开发,目前在南方已开发出刺梨汁、浓缩汁、刺梨果酱、刺梨果品、刺梨果脯、刺梨酒、香滨、罐头、刺梨香果等,产品除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畅销外,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深受消费者欢迎。

     刺梨属野生植物,适应性强,易栽种。不需过高的管理技术,它抗旱、耐涝,对肥水要求不严,在丘陵、山坡、河堤、路边、渠沟旁、河荒地、房前屋后等空闲地均可种植。先年栽种,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4年可进入盛果期,亩产鲜果2000公斤。如自己食用,在院内或房前屋后种上几棵即可。如大面积种植需考虑产品加工或外销。刺梨可作盆景,也可作观赏品美化公园、机关、工厂、学校、街道等。春、夏赏花,秋赏果、食果,冬春泡茶保健身体。刺梨因周身长刺,还可作果园、公园、机关、厂矿的高级围墙。

    目前社会上保健品种类很多,但价格昂贵、唯独刺梨价格低廉,天然绿色、保健效果好,无任何毒副作用,在庭院内外种植一两棵不花钱,可供年年享用,买干果喝刺梨茶,一年也只需数十元,它经济实惠,用着方便,很适用于大众百姓。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