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温周期现象。温周期分年周期(四季)和日周期(昼夜)。暖温带植物随年周期温度变化而春生、夏长、冬眠。但也有花卉为高温夏眠植物,如水仙花、仙客来、郁金香等,则在冬春季适合生长的条件下旺长。
昼夜温周期现象是直接作用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决定植物生长的不是一昼夜温度的总和,而是日间光合作用的适中温度和夜间生长的适中温度。即使在温度周期昼夜变化不大的热带地区,植物生长也是这样一种规律。在花卉栽培中,地温(土温)和气温具有同等重要性,通常适中的地温是当时昼夜气温的平均值。
温度对于花卉植物生长发育还表现在春化作用上。花卉在发育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发芽后不久,由于低温的作用而促进花芽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如秋播草花中,有一些花卉如果苗期不经过一段低温就不能开花结果,像金盏菊、龙头花、三色堇、草石竹等。木本花卉,如梅花、碧桃等,7月至8月间形成花芽后也要经过一段低温才能正常如期开花。山茶花的花芽形成要25℃以上,而生长开花却在10℃左右。
在花卉栽培实践中,首先应了解各类花卉在原产地自然气候影响下形成的需温习性及其生长发育和休眠期所需的温度和温差,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适时适度的调节,以达到适应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根据各类花卉生育、休眠期所需温度的特性,采取调控温度的方法有效的控制花期,而达到一系列的栽培和观 赏效果。
从各类花卉植物播种、育苗、栽培、出房、入室,乃至浇水、施肥、修剪和打药等等每一项栽培操作,都与温度环境密切相关,故每项操作之前,都应考虑与温度条件紧密结合。调节温度时注意稳升稳降,严防剧烈波动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栽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