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香樟树樟丛螟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6-08-10    
核心提示: 香樟,别名:樟树、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拉丁文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樟目、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
    香樟,别名:樟树、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拉丁文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樟目、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是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产中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国常有引种栽培。植物全体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制樟脑和提取樟油。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箱子。香樟树对氯气、二氧化硫、臭氧及氟气等有害气体具有抗性,能驱蚊蝇,能耐短期水淹,是生产樟脑的主要原料。材质上乘,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


 
    香樟树樟丛螟防治方法
    学名:OrthagaachatinaButler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灰褐色。前翅深棕色,前缘中部有1个淡黄色斑,内、外横线为深褐色波状纹,并镶有灰黄色边,内横线的内、外两侧各有1丛竖起的上白下黑的毛丛。卵黄褐色,卵块鱼鳞状。幼虫体长20-23毫米。棕褐色。中胸至腹末背面有1条灰黄色宽带,气门上线灰黄色,较狭。各节有黑色瘤点,点上着生刚毛1根。蛹体长10-15毫米。棕褐色,纺锤形。腹末有一丛钩状臀棘。茧扁椭圆形,土黄色。
    发生与为害:该虫主要为害樟科植物,包括樟树、山胡椒、山鸡椒等。该虫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出现成虫并产卵;卵产于叶背边缘或缀叶内,呈鱼鳞状重叠排列。6月初第1代幼虫出现,幼虫有群集性。初孵幼虫先将两片香樟叶缀起,躲在其中为害,以后随着虫龄的增大,缀叶逐步增多,形成虫巢。8月出现第2代幼虫。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6-9月虫巢中均有不同龄期幼虫为害,10月幼虫老熟,下树结薄丝茧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1、10月幼虫下树前,人工剪除虫巢,并及时烧毁,消灭虫源,以减少第二年的为害。
    2、当发生严重时,喷施50%优乐得3000倍液防治。灭幼脲类药剂应在幼虫初孵期使用,尤其缀叶后,应采用具有内吸性药剂防治,才能达到预期防治效果。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