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椿苗的保护地栽培是指利用温室,塑料大棚等措施创造特殊的气候环境,进行香椿苗的栽培,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菜用香椿苗,一般露地香椿谷雨前后才采收,温室香椿春节后始收,至露地香椿上市时结束,因而具有延长香椿的供应季节,丰富了淡季疏菜市场,满足人民生活所需的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利用保护地栽培香椿苗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在50年代初期,北京和济南等地就已利用保护地在冬春季节生产香椿,但当时的栽培面积小,技术简单、产量低。80年代初中期,山东省首先较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香椿,并进行温室栽培。几年来,山东、河南等地的香椿保护地早已形成一定规模,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生产中取得较好效果。纵观香椿保护地栽培历史,其主要形式有加温温室、日光温室(又称单坡面塑料大棚或简称大棚)、和小拱棚栽培。
香椿保护地栽培时,所用苗木可以利用露地或保护地育苗方法,选用1-3龄,高1米以上,地径大于1.5cm的合格状苗,实生或扦插苗皆可。小棚栽培因一般都是就地栽培,在已栽好香椿的畦地的上搭小棚,故2月底3月初搭棚前,畦地应先浇一次水,然后剪短过高的枝条,将株高控制在0.8-1.0米范围内。香椿生长过程中注意调节光、温、湿条件至其适范围,一般棚内温度白天保持20℃-25℃,夜温10℃-15℃,低温在5℃以上;光照强度与香椿芽的色泽有关,光照强度在2.6-3万勒克斯范围内时,椿芽薹及复叶均能呈现红褐色,使产品外观美,品质好;棚或室内温度以60-70%为宜。栽植时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密度及栽培模式,可参照露地菜用香椿芽栽培技术。
加温温室香椿以采收嫩叶为主,栽后40天左右,当嫩梢有6-10cm长,叶柄尚未木质化时采收。剪采椿芽枝上外层大叶,以后再收长到一定大小的内层叶,分次采收,不留叶柄,每100千克苗木可收嫩叶16-20千克,采下的嫩叶在水中浸1-2小时防萎焉,然后包装出售,亦有少数地方收香椿嫩梢,新梢长到18-20cm时采收。日光温室及小拱棚则以采收嫩芽为主,温室香椿至20cm左右时采收,采摘顶芽后,上部4-6个侧芽迅速萌芽,过15-20天可收第二茬椿芽。以后每隔半月左右收第3茬,第4茬椿芽,从2月上旬开始,可采收至4月中下旬露地栽培椿芽上市前结束。小棚因室内温度低,发芽迟,生长慢,至3月中下旬才能采收,比露地香椿早收1个月左右,收二荐后结束。
香椿苗木在温室中经冬春生产,至谷雨前后采收结束时,株体内养分已基本耗尽,须挖出苗木,栽到露地,进行恢复培育后再利用
大竹县香椿特色产业成效巨大
合作社在经营活动中积极拓展鲜活椿芽销售市场,推动我县香椿走出大竹、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县早在2004年在双拱镇建立了椿芽交易市场,椿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20余个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由于我县特定的小气候和土壤,致全县香椿呈现出“叶面光滑、色泽鲜红、香味浓郁、卖相突出”等特点,是全国其他地区种植香椿无法比拟的。椿芽采摘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汇聚双拱椿芽交易市场,竞价收购鲜活椿芽,每公斤平均收购价在20元以上。
2011年全县鲜活椿芽销售收入突破9000万元。仅二郎乡已成片发展优质香椿10000余亩,2011年全乡销售椿芽800多吨,纯收入1900余万元,全乡人均来自香椿的纯收入达1400元。全乡香椿种植大户收入在万元以上有10多户。目前,全县香椿产业优质化、基地化、规模化基本形成。三是在创建品牌、新产品开发及产地冠名上大做文章,切实打响“巴山红”香椿品牌。2009年4月完成了《大竹香椿》、《大竹香椿育苗与栽培技术规范》和《大竹香椿有害生物防治》三项地方标准制定,2009年7月被**经济林协会命名为“**香椿县”,2009年12月取得了四川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2010年3月联系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完成了香椿营养物质测定,科学检测出“巴山红”香椿特有的营养保健物质,同时创建开通了“**香椿县”专业网站,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2010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通过“巴山红”商标注册,2010年10月与西南大学合作突破了香椿保鲜技术,并开发出保健食品香椿茶,2010年12月大竹香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2010年12月《香椿实用栽培技术初步研究与应用》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大竹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2月“巴山红”香椿被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林木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