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佛肚竹的栽培管理技术

   发布日期:2016-08-22    
核心提示: 佛肚竹(学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为禾本科丛生型竹类植物。幼秆深绿色,稍被白粉,老时转榄黄色。秆二型:正常圆
    佛肚竹(学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为禾本科丛生型竹类植物。幼秆深绿色,稍被白粉,老时转榄黄色。秆二型:正常圆筒形,高7-10米,节间30-35厘米;畸形秆通常25-50厘米,节间较正常短。箨叶卵状披针形;箨鞘无毛;箨耳发达,圆形或卵形至镰刀形;箨舌极短。
 

 
    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国内外均有分布。该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艺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对象。如扇子、竹雕、乐器等等。
    一、选地与整地: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向阳的微酸性沙质壤土,深翻30厘米以上,同时每1000平方米施入农家肥4000公斤~5000公斤作基肥,整地耙平,作成宽1.3米、高20厘米的高畦。
    二、养殖方法:佛肚竹主要用地下根茎养殖。
    1.种茎选择:于秋季收获时,选当年生长的肥大、黄白色根芽留作种用。随挖、随选、随种,若遇天气变化不能下种时,必须将根芽摊放在室内背风阴凉处。一般每1000平方米用种茎300公斤~400公斤。
    2.栽种方法:一般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选阴天或晴天栽种,栽时在畦上按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深的沟,然后将种茎按株距15厘米左右平排在沟里,随即盖上腐熟干肥,再盖一层细土至与畦面齐平。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栽后当年不出苗。翌春出苗后,及时除草,第一次可用手拔或浅锄,以免锄伤嫩芽,以后应保持土面无杂草。第三年根茎已密布地表层,只宜用手拔除杂草。
    2.追肥:栽后当年冬季,在行间开浅沟,每1000平方米施人畜肥1200公斤~1500公斤,然后盖土过冬。第二年苗高7厘米~10厘米时,再施肥一次。至冬季倒苗后,在行间浅松表土,撒施腐熟干肥(牛粪、土杂堆肥等)一层,培土7厘米~10厘米,如加盖青草或枯枝落叶则更佳。第三年春季出苗后,施入人粪水每1000平方米2000公斤~3000公斤施后培土。
    四、病虫害防治:佛肚竹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1.灰斑病:5~6月发生,为害叶片。可用1:1.5:30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2.锈病:5~7月发生,为害叶片,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
    3.此外,尚有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为害嫩苗和根茎。
    五、采收与加工:覅堵住采收一般在栽后2~3年,于8月中旬采挖。应当选择雨后晴天土壤稍干时,用刀齐地将茎叶割去,然后用齿耙顺行挖根,抖去泥沙,按大小分级,放在阳光下曝晒3~4天,至外表变软,有粘液渗出时,置竹篓中轻轻撞去根毛和泥沙,继续晾晒至由白变黄时,用手搓擦或两脚反复踩揉。如此反复数次,至揉软光滑、无硬心,色黄白时,晒干即可。另外,也可将鲜玉竹用蒸笼蒸透,随后边晒边揉,反复多次,直至软而透明时,再晒干。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