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法:
(1)保护瓢虫、大草蛉等天敌。
(2)药剂防治: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2000至3000倍吡虫啉粉剂喷施。
2.. 白粉病 危害大叶黄杨叶片,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白粉病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少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
防治方法:
(1)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
(2)于发病初期,交替喷施25%的粉锈宁1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若病发严重时,必须进行修剪,将病叶剪除集中烧毁,然后再喷施药剂防治。
3..大叶黄杨叶斑病 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 病害发生在新叶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
防治方法:
(1)选取健壮无病苗木栽植。
(2)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3次。
(3)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
4.大叶黄杨茎腐病 茎腐病是大叶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一二年生枝条受害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片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黑色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质部,导致全株死亡。 发病原因:引起大叶黄场茎腐病的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该病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的养护管理,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
(2)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可降低苗木发病率。
(3)夏季幼苗采取搭荫棚等降温措施,大苗可采用栽植地被植物或地面覆草等办法,来破坏病菌发生的环境条件。
(4)及时剪除发病枝条,集中烧毁。
(5)发病苗小量少时,可用毛刷涂50倍50%的多菌灵溶液或50倍25%的敌力脱乳油(丙唑灵)于发病初期的茎干处。病苗量大或发病盛期时,在苗木上普喷800至1000倍25%的敌力脱乳油或500至600倍50%的退菌特粉剂。两种方法均是7天一次,连续进行3至4次,就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