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类病害“黄化”
由于真菌、细菌的侵入,在病斑部位尚未出现坏死前,多先出现褪绿或黄色的斑点,之后多在病斑外围有浅黄色的晕圈,有时多个小病斑连成大块病斑,使整个叶片发黄,甚至全株叶片黄化、生长不良。
①真菌病害“黄化”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初期在个别叶片上出现变色坏死斑点,不同的病菌种类,病斑的颜色不同。坏死斑点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而扩大,但一般不超过1cm大小。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展时,病斑数量迅速增加,并且连接成大斑块,叶片枯黄脱落,如由夏蜡梅炭疽病引起的叶片黄化脱落。
常见的真菌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角斑病、轮纹病、炭疽病、灰斑病、白斑病等。花株出现真菌病害的黄化症状时,应及早摘去病叶烧毁。增加通风透光,防止湿气长时间滞留叶面,合理施肥,增加檀株抗性。初现病害时,可有针对性地选用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药物防治。
②细菌病害“黄化”
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多于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迅速扩大,感病组织变色腐烂呈半透明状。多数病斑周围有紫色或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组织坏死,叶片发黄干枯脱落。有时叶片形成穿孔,如桃树叶片细菌性穿孔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其病变组织甚至出现粘稠状的菌液。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软腐病、叶斑病、斑驳病、穿孔病、疫病等。
由于细菌性病害的病原常存在于病残体和土墙中,多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病害易发生流行。为此,应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减少机械损伤,及时杀灭虫害,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加强土壤消毒,减少病菌来源,发现少量病叶,及早摘除烧毁。对已发病的植株,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农抗401、农抗120等农药喷洒。
(2)病毒性“花叶病”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结构生物,侵入花木体内后,有时在叶片上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条纹,如一串红“花叶病”、茶梅“花叶病”。表面上看它与缺素导致的黄化有些相似,但从病部上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花叶病导致的褪绿,是不均匀的,是一种黄绿相间的色块,在叶片上呈块状或条状分布,不仅发病叶片在植株上的分布无规律,而且黄色病斑在叶片上分布也呈无规律,时常表现为叶片皱缩无光泽、叶片呈变小或变狭长之畸形,极少坏死,整个植株生长差。它先从少数植株开始,并由少渐多,由轻变重,具有明显的传染性。病毒一旦进入花株体内就进行大量“复制”繁殖,很难将其杀死或除清,将会终身带毒,是一种非常令人讨厌且棘手的病害。它与菌类病害不同,病毒进入体内后,并不固定在植株的某一部分中,而是通过植物汁液循环到达植物体的每一个部分,它对檀株的破坏主要不是杀死组织,而是使植株的优良性状一步步退化,进而抵抗力下降而衰弱,易遭其它病虫为害而终致死亡。 刺吸式口器昆虫是自然界主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如蚜虫、介壳虫、蝽蟓、叶蝉等。当其在病株上吸吮汁液时,也吸进一些病毒,然后又将携带的病毒通过刺吸其它植株的汁液而注入到健康的花木内。此外,接穗、插穗、根茎、种球等均有可能携带病毒,摘心、修剪等操作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防止病毒性“花叶病”的方法是:及时杀灭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禁止使用带毒的枝条或种球进行繁殖,及早拔除病株烧毁,对嫁接、扦插使用的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对发病较轻的植株,可用抗毒剂I号、菌毒清、病毒A、病毒必克等农药进行防治。
了解更多苗木咨询请登录江西绿农**网站: http://www.gclnhm.com
或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赣彩绿农”微信公众号,可及时了解更多新苗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