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花果习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无花果别名奶浆果、映日果、文仙果等。果实柔软味甜,具特异风味,富含易为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也比较高,且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帮助消化,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果品。同时中医认为,无花果果实性味甘、平,具开胃、润肠、消炎、解毒、催乳、止痢和治痔疾等多种功效。民间应用偏方甚多,常以枝、叶、根、果入药,近年经对小鼠实验,无花果还具有一定的抗*作用。
无花果繁殖容易,管理简单,结果早而病虫害少,枝叶光洁,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吸附和抗御能力,能消除污染,净化空气,根系发达,较耐瘠薄,房前屋后、厂矿周围,城市郊区,广大农村均可栽植。
1主要种类和品种
无花果为榕属桑科无花果目,作为果树栽培的只有无花果一种。按其正常结果是否需经授粉以及花的类型,可分4个类群或变种。多数栽培品种属于其中的普通无花果类群,在隐头花序中只有雌花,不需授粉能单性结实。依果实成熟采收期又可划分为秋果专用型、夏果专用型和夏秋果兼用型3类。我国目前所栽品种基本上引自欧美和日本,有的原名已佚,已另取异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栽培品种有:布兰瑞克无花果、波姬红无花果、金傲芬无花果、砂糖无花果等多种。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无花果容易受冻,引种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和采取保护地栽培措施。
2生长结果习性
无花果为亚热带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适宜条件下也可长成大树。无花果根系发达,抗旱耐盐,好氧忌渍。枝条生长快,分枝少,每年仅枝端数芽向上、向外延伸。新梢上除基部数节外,每个叶腋间多数能形成2~3个芽,其中一个较饱满者为花芽。进入结果期后,除徒长枝外,几乎树冠中所有的新梢都能成为结果枝。故栽植后当年即可开始结果,3~4年可进入盛果期。花芽进一步分化发育,就成为特有的花序托果实。花序托果实肉质囊状,顶端有一小孔,为周围鳞片所掩闭。花序托内壁上排列有数以千计的小花,成一隐头花序,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故名“无花果”,小花不需授粉能单性结实。食用部分实际上是由花序托和由花序托所裹生的多数小果共同肥大而成的聚花果。果实发育期70~80天。新梢中、下部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于当年秋季成熟,称为秋果。新梢上部分发育较迟的果实,多不及成熟,遇寒即皱缩脱落。新梢先端数节上的花芽在秋末分化,外覆鳞片,在冬暖地区能安全越冬,次年春天回暖后继续分化发育即成为夏果。正常成熟的夏果,品质好,果实大,但与秋果相比,一般只占总产量的10%左右。品种间依夏果、秋果形成的能力而属于不同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