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1941年**植物学者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谋道溪(今称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据近年调查,重庆万州、重庆石柱县、湖北利川和湖南龙山、桑植均发现300余年的巨树。
基本信息
目录 |
---|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稀有种。在中生代白垩纪,地球上已出现水杉类植物。约发展在250万年 前的冰期以后,这类植物几乎全部绝迹,仅存水杉一种。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从晚白垩至新世的地层中均发现过水杉化石,1948年,**的植物学家在湖北、四川交界的利川市谋道溪(磨刀溪)发现了幸存的水杉巨树,树龄约400余年。后在湖北利川市水杉坝与小河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胸径在2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还在沟谷与农田里找到了数量较多的树干和伐兜。随后,又相继在重庆石柱县冷水与湖南龙山县珞塔、塔泥湖发现了200~300年以上的大树。江苏省邳州市境内邳苍公路80华里水杉路,是世界上现存的长的水杉带,被誉为“天下水杉路”,蔚为壮观。当今世界上的水杉林在湖北潜江广华寺境内,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林题名“水杉公园”,该地区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之江汉平原,平均海拔50m左右,过去称水杉存活海拔下限为300m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落 叶乔木,高达35~41.5米,胸径达1.6~2.4米 ;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圆头形;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裂成条片状脱落,内皮淡紫褐色;大枝近轮生,小枝对生或近对生,下垂,一年生枝淡褐色,2~3年生枝灰褐色,枝的表皮层常成片状剥落,侧生短枝长4~10厘米,冬季与叶俱落;叶交互,在绿色脱落的侧生小枝上排成羽状二列,扁平条形,柔软,几乎无柄 ,通常长1.3~2厘米,宽1.5~2毫米,上面中脉凹下,下面沿中脉两侧有4~8条气孔线。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叶腋或苞腋,卵圆形,交互对生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状,雄蕊交互对生,约20枚,花药3,花丝短,药隔显著;雌球花单生侧枝顶端,由22~28枚交互对生的苞鳞和珠鳞所组成,各有5~9胚珠。球果下垂,当年成熟,果蓝色,可食用,近球形或长圆状球形,微具四棱,长1.8~2.5厘米;种鳞极薄,透明;苞鳞木质,盾形,背面横菱形,有一横槽,熟时深褐色;种子倒卵形,扁平,周围有窄翅,先端有凹缺。每年二月开花,果实11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