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雀梅盆景的养护

日期:2011-10-12     浏览:33343    
 雀梅,俗称鼠米、酸味,鼠米科雀梅藤属植物,原产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区,日本、印度也有。雀梅为有刺攀援落叶灌木,叶近对生,薄革质,常绿或半常绿,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期9~10月,淡黄色,有芳香,排列成穗状分枝的圆锥花序;果球形,成熟期为翌年的4~5月,紫黑色,偏酸爽口,故又称“酸味”。 
  雀梅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常散生于山坡、林下和山麓沟边,耐热耐寒,也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中性、碱性都能适应;耐瘠薄干燥,在半阴处生长尤好;根系发达,萌蘖力强,耐修剪整形;养殖可用播种、扦插和分株。 
  雀梅树姿优美,皱皮斑驳,枝叶密集,盘根错节,呈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享有树桩盆景“五贤”之一的美称,乃闽省主要树桩盆景之一。但雀梅不比榕树、榆树、朴树、福建茶那样具有皮厚、有浆液、伤口愈合快等功能。雀梅的伤口(破口)几乎没有自行愈合的能力,而且又常出现枝条老化而干枯,导致植株死亡。因此,大凡育有雀梅盆景的同行,都慎之又慎,唯恐雀梅“息枝”(枯枝枯片),一旦出现“息枝”,好端端的雀梅盆景就要付之东流。笔者认为,要制作与培育好雀梅贫景,应注意掌握以下四点: 
   
  一、把握雀梅的生理特征。 
   
  实践证明,雀梅树皮薄,乏浆液,材质坚硬,没有自行愈合伤口的能力,所以在截锯枝干时要留长一节,防止伤口向下枯裂,造成发芽不到位。同时注意把伤口削平光滑,用蜂蜡或乳胶封口,或用硫酸亚铁溶液刷3~4遍,以防病菌入侵。蟠扎时应小心谨慎,尽量避免损伤枝干的形成层,并做到及时(大约半年时间)松解蟠扎,勿使金属丝嵌入皮层。对“反弹”(返回原部位)的枝干,可以做2次蟠扎。 
  修剪的最好时间呈春末与秋初,这两个季节是雀梅生长旺势时期。平时不能无限度地修剪和摘心,以免影响雀梅的正常生长和新陈代谢,造成枝条细弱。要注意“修剪放养”结合,每年应有一定时间,比如非展出时间可以让其自由疯长,但无用枝要随时剪除,使雀梅根系能够有充分的养分而得到生长更新。 
  要做到雀梅经冬不凋,首先,可在8月上中旬进行摘叶(保留顶尖嫩叶1~2片),并放置于阳光充足和避风处,促使重新萌芽;其次,坚持每天早晚向植株喷水1次,以润枝萌芽,约半个月左右能绽放新芽,一个月后又可新绿满枝;再次,坚持每隔10天施稀薄饼肥液1次,待新叶舒展成形后,改施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以促根壮叶健,冬天不落叶。 
   
  二、定期翻盆换土。 
   
  雀梅原生长在旷野,根系发达,耐旱耐涝,一旦移为盆栽,生长条件受到制约,如果养护不当,不但“息枝”,而且会导致植株死亡。所以应每隔2~3年一定要翻盆换土1次,盆偏小者应换大一号。要清除枯根和无用根须,剔除1/3~1/2宿土,补充新的培养土(要拌有基肥),通过换土,补充微量元素,促进恢复树势,这是防止植株养分中断,造成枝片形成层萎缩“息枝”,导致植株死亡的重要措施。 
  雀梅性喜阳光,但也耐阴、耐热和耐寒。春季和夏初雀梅盆景要放置阳光充足的地方接受光照,盛夏转半荫处,避免曝晒。秋末冬初再移到向阳和避风处。闽中地区可以露天越冬。 
   
  三、加强水肥管理。 
   
  “是活是死在于水,是壮是弱在于肥”。雀梅属旱生性植物,盆土宜干湿相间。盆土长期积水,土球缺氧,会烂根死株。反之,盆土长期断水,植株也会干枯。浇水以雨水和无污染的溪、河、池塘等天然水为好。若用自来水,最好贮存1~2天,使氯跑掉再用。浇水要见干见湿,干透浇透,不浇“半腰水”。含有肥皂的洗衣水、盐质和油污的水决不能用。浇水要看季节和植林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应掌握:春季隔曰中午浇水;夏季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盛夏还应向植株喷水,向地面洒水;秋季每日傍晚浇水1次;冬季可3—5天中午浇水1次。 
  雀梅无须大肥,肥过多,枝叶徒长,但也不能缺肥,缺肥则枝条细弱,叶色变黄,易发病虫害。施肥的原则是:春夏季雀梅生长旺盛时,可月施稀薄饼肥或“复合肥”液2~3次;秋后植株开始生长缓慢,月施1~2次;冬季休眠期不施肥。雨天或盛夏中午不施肥,施肥应选傍晚或阴天,盆上干燥的应先松土后施肥,以利肥水渗入土中。为使肥料加速分解,翌晨应浇“解水”。此外,对新上盆或刚换盆的一般是当月不施肥。施肥应施薄肥,不施浓肥,不施末腐熟的有机肥。 
   
  四、防治病虫害。 
   
  雀梅常见病虫害有天牛,俗称“钻心虫”,植株被蛀空而枯死。其幼虫潜伏于蛀孔内,可用适度的铁丝插入蛀孔将其刺死,也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灌杀,并用棉球沾药液塞住蛀孔,外用黄泥密封。对已成虫的天牛,可用人工捕杀。红蜘蛛吸食植株汁液,破坏叶绿素,使叶片败落,导致枝枯或全株死亡。可用三氯杀螨醇乳油600~800倍液喷杀1~2次。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苗木品种
推荐苗木品种